冬虫夏草作为一种传统药物,是青藏高原地部分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。但现在气候变化造成不确定的未来。图为虫草买家在出价前,正在闻虫草的香气。|国家地理图片集
冬虫夏草,越来越难挖了。
斯坦福大学(Stanford University)一项新研究表明,被誉为“喜马拉雅伟哥”的冬虫夏草,因气候变化导致数量下降,该区域一些地方自1979年以来,冬季平均温度上升了4℃左右。
冬虫夏草(Cordyceps),一种昂贵而备受争议的中药材,因产自常人难至的高原而被捧上神坛。顾名思义,它有两种形态,冬天是“虫”,夏天是“草”, 但它既非动物,也非植物,而是蝙蝠蛾的幼虫被麦角菌科虫草属的菌株感染寄生而形成的“僵尸”。科学家认为这种真菌控制了蝙蝠蛾幼虫的神经系统,在冬天休眠,春天苏醒,消耗宿主内部的营养,迫使它向上挖掘,然后在它破土而出之前杀死它。该物种生长于西藏高海拔的喜马拉雅草甸,以及不丹、印度和尼泊尔等地。但让冬虫夏草出名的还是其“功效”。
传统中医认为,冬虫夏草既是虫也是草具有药用价值。这里的产业价值数十亿美金。|国家地理图片集大约在1500年前虫草被藏族牧民发现,他们观察到牲畜吃了后变得精力旺盛。随后,明朝御医将其用来研制强效壮阳药,与老鸭同煮治疗阳痿。中医认为,其“味甘性温,秘精益气,专补命门”。在尼泊尔它被用作壮阳药至少有1000年,拥有“喜马拉雅伟哥”的别名。但至今没有科学证据证实虫草的功效。相较于单价仅30左右用于治疗勃起障碍的他达拉非片(伟哥)而言,30年来,冬虫夏草价格上涨了4万倍。每公斤售价高达11万美元,变成了全球最贵“伟哥”。但冬虫夏草现在正面临气候变化的威胁。
研究虫草的真菌学家认为过度采摘是冬虫夏草减少的一个原因。不过一些研究者认为,还有一种可能: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变暖。“我们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认为,气候变化的速率在山区会比在海平面更快,”英格兰朴茨茅斯大学(University of Portsmouth)的地理学家尼古拉斯·佩平(Nicholas Pepin)说。一些最具说服力的数据来自青藏高原。自2001年至2012年,那里的气温增长了0.3℃,在海拔超过3000米的气象站,增幅则达到将近0.6℃。而在同样的十年里,全球平均气温只增长了0.12℃左右。
科学家表示,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山脉地区气温增速会比地球上的其他地区更快。
马萨诸塞州大学波士顿分校(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Boston)的生物学家卡迈勒吉特·巴瓦(Kamaljit Bawa)表示,倘若无法更好地理解喜马拉雅的气候变暖,可能会给该地区独一无二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的后果。
不过,全球的高寒地区都在变暖,研究发现多个物种都已经慢慢地转移到更高、更冷的地带,为什么冬虫夏草不转移呢?冬虫夏草不一样的地方在于,虫草菌非常依赖寄主,也就是蝙蝠蛾幼虫。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大荣介绍说,虫草菌就像“鬼魅的幽灵”,蝙蝠蛾幼虫被附体以后就被吞噬了灵魂。表面上看是一场“侵略战”,其实却是一次恰到好处的合作。虫草菌“入侵”蝙蝠蛾幼虫相当有节制。杨大荣提到,这个比例在自然界虫草分布区大概是12%,大部分蝙蝠蛾幼虫仍可以继续繁衍生息。如果没有虫草菌的感染,对蝙蝠蛾也未必是件好事。蝙蝠蛾主要以蓼科、禾本科等植物的根芽为食,如果没有天敌,幼虫大量生长繁殖,很快会消耗掉所有食物,致使蝙蝠蛾无法生存。因此,虫草菌和蝙蝠蛾之间,维持着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状态。但在气候变化的环境中,这种状态被打破了,要想寄主宿主这一关系网同时搬去海拔更高的地方,十分困难。因为气候变化的速度、生态系统保持同步的速度,两者往往无法统一。研究表明,冬虫夏草主产区内核心分布带已经明显变小,原来冬虫夏草分布较集中的海拔4200至4500米地带,种群数量也在逐年减少,有部分地带已经多年没有长出冬虫夏草,也没有发现寄主昆虫。青海玉树的居民正在寻找冬虫夏草,他们不断去海拔更高的地方去寻找,但这些地方的冬虫夏草依然有限。|国家地理图片集随着虫草价格的上涨,一人采挖一斤虫草就能抵得上三年打工收入。
民族志纪录片《冬虫夏草》中提到,如果没有虫草,青海的牧民不仅盖不起房,诸如农药、化肥、种子的购买,收割机械的租用都只能付诸空谈。
但每年春夏之交,虫草采挖季节结束后,草山上都会留下无数坑洞。由于虫草无法人工养殖,随着市场需求的上升,只能以透支的方式向自然索取。
这些坑洞不仅寸草不生,还会不断沙化,可能引起整片草原的退化、沙化。2018年,杨大荣曾在20年前挖掘虫草的地方调查发现,草皮至今都没有恢复。
青藏高原有“亚洲水塔”之称,而冬虫夏草核心分布地带就处于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、雅鲁藏布江、怒江、雅砻江等大江源头的高寒草甸。
据2018年统计,一个青海地区就有20万人投入“淘虫草”大军。一座山头,平均一天之内,可能要承受上千人的踩踏、挖掘,采集者还会在草原生火,留下生活垃圾。
为了活得“健康”,青藏高原在承受不能承受之重。